农历十月初一:城乡普遍用糯米春食糍粑,农家常以两坨糍粑粘于牛的两只角尖,牵牛水上照影,谢其辛劳。
彝族火把节:每年农历6月24日,是彝族同胞的传统节日。是夜彝胞聚集之处,漫山遍野,火炬长龙,男女老幼,载歌载舞,执械执酒。其盛况可与汉族春节相比。
藏族烧“袱子”节:石棉地区藏族1度的烧袱子节(也叫环山节),是一个较隆重的祭奠祖宗的节日,每年农历8月到冬月都是藏族烧袱子的月份,但由于地域不同,烧袱子的称谓、时间、方法也有区别。
藏族上九节:夹金山下,青衣江畔的宝兴县跷碛藏族乡的藏人所过的节日。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举行。是日,人们汇集到山下,举办灯会和表演狮舞等,尽清欢舞高歌。夜晚,举行别具一格的男女对垒摔交,结果常常是男败女胜,引起哄堂大笑,将节日活动推向高潮。
皇茶祭天祀祖采制大典:每年3月底举行雅安市名山县陈家坝将举行皇茶祭天祀祖采制大典,此活动属于主题性很强的民俗活动。整个皇茶祭天祀祖活动采用黄色华盖伞来布置活动场所,活动围绕采茶、祭天、祭祖(吴理真),利用这一活动促进茶叶交易。
一座海拔1456米的山峰——蒙顶山,为世界孕育出一个“茶的源头”:这座“圣山”,正吸引着各路茶诸侯”来朝;一条横亘1300年的茶马古道,连接起四川盆地和“世界第三极”的传奇天路:这条古道,把故事归属于历史深处的藏、汉两个古老民族;自从公元前53年,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种下第一株茶,雅安就已经和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了一起。千百年来,飘逸的茶香,泡醉了青衣江边竹椅上的一个个茶客;悠远的茶事,又抒写出魅力雅安的一段段传奇!而当年吴理真在蒙顶山栽茶、以及他和“蒙茶仙子”的爱情故事,被用文学作品的形式演绎出来。在对雅安茶文化的深入挖掘中,蒙顶山千年的茶话、史诗,也开始从一本本书中发出了“声音”。
“雅雨”、“雅鱼”、“雅女”并称“雅安三雅”。
雅安的雨当然是“雅雨”,不过似乎只有这里的雨,才堪称“雅”。如云似雾,恍若轻纱,似有若无,温润的空气搀和着大量的负氧离子,在这样的雨中漫步,赏雨,或者细心谛听雨脚落在周公山麓,落在花枝,落在周公河水里的绵密场,再怎么样焦躁的心绪也变得柔和起来。
周公河,其水清澈见底,环周公山缠缠绵绵几百里。河里石缝、岩壁之下,藏匿着一个传奇——这就是“三雅”之一,
雅鱼。相传,雅鱼头骨内暗藏一柄“宝剑”,为战国时苏秦所持,苏秦离间诸国后,车裂身亡,其佩剑滑落江中为雅鱼所藏,以至于成为日后鉴赏雅鱼的“防伪标识”:有剑则真,无剑则假。雅鱼藏匿水中,以鲜活之物为食,其肉细嫩鲜美无比。用雅安荥经所产的沙锅,盛周公河中之水烹制的“沙锅雅鱼”,其味让人没齿难忘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雅女,大概是因为雅雨的滋润,雅鱼的营养,所以雅安的女子,秀丽清纯,温雅良善。
邻帮邻农村一家有事,各家相帮,蔚为风气)、吃血汤杀猪过年,必须请亲朋好友宴饮,为表谦逊,称为“吃血汤”,并含有福同享之意)、送助米(又叫“送中米”某家妇女怀孕,亲友得知,必积攒鸡蛋,备办酒米、挂面、婴儿衣物等,分娩时馈赠、嚼虫子(春分这天,农村不动土,不进菜园,不做针线,不割饲草,全天休息。家家炒玉米、谷花、豌胡豆等,边吃边玩,称之“嚼虫子”,标志春耕开始,祈祷绝灭虫害)、赶庙会等。
背二哥:以背运东西为生的人。又称背老二。见于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。所用工具为喇叭形背篼一个、绳架一副、丁字拐杖一个。一般背50千左右货物,走累了,便用丁字拐杖置于背筐下支撑休息片刻。如果背运是集体行动,领头的背二哥要呼吼节奏感强的号子,统一众人的行动步伐。
鸡公车:鸡公车,木头制成,两个扶手,一个轮子,又称独轮车。车身微翘,形似公鸡,推动时发出“吱呀吱呀”的声音。居传为诸葛亮所创(即木牛流马),但无从考证。解放前后的成都,除少量的汽车和黄包车外,城镇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便是独轮的鸡公车。这种一个“磙磙”的鸡公车,既可作货运工具,又是一种独特的客运工具。